2024年以来,京蒙两地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依托京蒙协作机制,通过政策联动、科技驱动、全链贯通、市场融合与农民主体的一体推进,在内蒙古赤峰、乌兰察布、锡林郭勒盟等与北京毗邻的协作帮扶地区,联合打造环京蔬菜保供基地。
此举为首都建立起稳定的外埠蔬菜供应渠道,有效保障了市场“日常供得稳、应急有保障”,不仅有力保障了首都“菜篮子”供应,形成了既保障首都供给安全、又促进区域发展的互利格局,也为北方冷凉地区设施农业提质增效探索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路径,成为区域协同发展的典范。
两年累计投入京蒙协作资金近800万元,累计打造42个环京蔬菜生产基地,蔬菜生产基地种植面积达到6万亩,年供京优质蔬菜超过10万吨,有效带动就业1万人次,实现人均增收1万元。
案例背景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北纬黄金种植带,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壤洁净无污染,是发展冷凉蔬菜的理想产区。随着京津冀一体化进程加快,首都市场对绿色、优质、安全蔬菜的需求持续增长。在京蒙协作机制的有力推动下,内蒙古紧抓战略机遇,充分发挥区位与自然资源双重优势,重点在宁城县、林西县、武川县、兴和县、奈曼旗、太仆寺旗等环京旗县,统筹布局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的蔬菜生产基地。
各基地充分借助京蒙协作资金与政策支持,积极引进东部地区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通过设施升级、科技赋能、标准管控、渠道共建等系统性举措,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智能化、集约化转型,全力打造服务首都市场的“放心菜园子”,为实现区域协同发展、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奠定了坚实基础。
主要做法与成效
建机制、严遴选、强支持,开辟环京蔬菜保供新局面。一是京蒙两地建立协同推进机制,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联合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北京市商务局印发《京蒙协作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和《京蒙协作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管理办法》,建强顶层设计。二是科学合理设定申报标准,根据两地实际,将种植面积不低于300亩、近三年销往北京市比例达60%以上、质量可控、来源可溯作为底线标准,同时建立应急调配机制,特殊时期保障90%以上产量优先供应北京,确保“日常供得稳、应急有保障”。三是严格遴选,聘请北京市专家团队实地赴企业进行现场遴选评估,坚决杜绝“以次充好、标准不够、保障不足”的现象。四是强化资金支持,京蒙资金对入选基地给予20–30万元奖补支持,专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能力提升。通过政策联动、标准共建与资金引导,形成“产得出、存得住、运得畅、卖得好”的跨区域保供网络,既增强首都市场韧性,又带动内蒙古农业现代化与农户增收,实现区域协同共赢。
科技赋能与标准管控双轮驱动,推动蔬菜基地建设提档升级。京蒙蔬菜生产基地以科技引领与标准管控为核心,推动产业提质增效与质量安全同步提升。在科技赋能方面,积极推广智慧农业技术,如:宁城县引进企业投资1.2亿元建成智慧农业园区,实现环境智能监控与水肥一体化精准管理,使番茄种植实现节水减肥减药并显著增产,实现全程可追溯并获绿色认证。武川县制定企业标准并实施批批检测,确保农药残留未检出;通过科技与标准深度融合,形成从生产源头到市场终端的质量安全保障网,为首都“菜篮子”提供绿色、安全、可靠的蔬菜产品。林西县推行“六统一”管理,依托智能暖棚、膜下滴灌等技术,有效提升生产标准化与资源利用效率,全面构建标准化生产体系和全程质量追溯系统,成功打造“林西番茄”全国名特优新品牌。
健全冷链物流体系,保障新鲜直达。构建“产地预冷—冷链运输—终端配送”一体化流通体系,实现从草原到餐桌的“鲜速达”。太仆寺旗建立全链条冷链物流体系,配备专业冷藏车队,实现蔬菜采摘后24小时内直达北京新发地及社区商超,新鲜度保持率达95%以上。武川县构建“育苗—种植—存储—销售”一体化体系,采摘后立即预冷,全程控温0–4℃直运北京。兴和县依托“绿色通道”实现3–4小时蔬菜进京,通过会员制等方式做到“当天采摘、当天送达”。奈曼旗配套建设3处总库容2.8万立方米保鲜冷藏库,可存储1.2万吨农畜产品,有效解决“产后保鲜、错峰销售”难题。宁城县通过丰码科技在京设立经销处,线上线下融合推进,年进京蔬菜超300吨。
市场对接,多元渠道实现优质优价。精准对接北京消费需求,构建稳定、多元、高效的销售网络,推动内蒙古“净菜进京”品牌化、常态化。宁城县与北京新发地、永辉超市等建立稳定合作,推动“宁城番茄”“宁城草莓”等品牌农产品直供首都。林西县发展订单农业,强化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建设,实现从“卖原料”到“卖品牌”的价值跃升。奈曼旗与北京市通州区共建合作,在通州设立奈曼旗特色农畜产品生鲜超市,实现农超对接、直供市民。太仆寺旗三家基地2024年供京菠菜、马铃薯、娃娃菜等蔬菜8600吨以上,占总产量90%。
联农带农,创新机制促进共同富裕。创新多元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深度参与产业发展、共享增值收益。林西县绿润合作社吸纳成员167户,整合运营暖棚800余栋,带动成员户均年收入增长30%以上,培育大批新型职业农民。奈曼旗推行“党组织+合作社+农户”“企业+基地+农户”双轮驱动模式,哈沙图村采取“保底收益+利润分成”机制,带动290名劳动力就近就业,人均年增收超5000元。武川县采用“政府+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50余户农户,户均年增收超2万元,有效抑制劳动力外流。兴和县通过京蒙协作蔬菜基地年带动就业300余人,脱贫人口占比超50%,土地流转使农牧民年增收6000元以上。太仆寺旗通过“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带动200余名农户就业,对建档立卡户实行保底回收,实现精准帮扶。
经验与启示
政策协同是根本保障。京蒙协作机制为环京蔬菜保供基地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实践证明,区域协作产业发展必须做好顶层设计,聚焦基础设施短板,强化硬件支撑,为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奠定基础。
科技赋能是核心动力。智慧农业技术的广泛应用是产业提质增效的关键。通过引入数字管理系统、智能装备、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实现精准种植、智能管理和标准生产,显著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产品竞争力。现代农业必须依靠科技驱动,实现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
全链打造是关键路径。成功经验表明,必须构建从育苗、种植、存储到销售的全产业链体系,实现各环节无缝衔接,增强供应链韧性和市场响应能力。区域农产品供应只有实现“产得出、存得住、运得畅、卖得好”,才能真正稳得住、能应急、可持续。
联农带农是重要举措。建立紧密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通过多种模式让农民参与产业链、分享增值收益,才能实现企业、合作社与农户的共赢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市场导向是成功关键。精准对接市场需求是产业发展的方向指引。围绕北京市民消费偏好选品种、定标准、拓渠道,实现产品与市场的高度匹配,才能打造出具有竞争力的区域公用品牌,实现优质优价、持续畅销。